深度解析:“共享爸爸”为什么击中大众心理敏感点?

小学家庭教育2019-08-23 01:21:25王新老师

更可况,即便爸爸们愿意陪伴孩子,也难免遭遇管不了自己孩子的尴尬。小朋友在家里闹得天翻地覆,精力都用来和父母斗智斗勇了。不管是讲故事,还是做游戏,都是三分钟热情,除了把父母有限的耐心耗尽,真学不到多少东西。可一旦孩子们聚在一起,不管听老师讲什么,都秒变“天使宝宝”,精力集中事半功倍。这恐怕也是“易子而教”的理念古已有之的原因所在。

当代社会育儿焦虑日渐蔓延,人们“不敢生、不愿生”的精神负担严重,也和育儿责任越来越集中到原子式的家庭结构上密不可分。大杂院时代,孩子们聚在一起写作业、嬉戏玩耍。数个家庭结成了互助式育儿的共同体。单元楼时代,一对一式陪护反而让育儿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

剔除“共享爸爸”的广告营销背景,褪去其隐晦的暗示,这其实也是个化解育儿焦虑的好点子。与其一味指责爸爸们成为育儿路上的“猪队友”,不如给多才多艺的他们提供更好的施展空间。现如今,有的爸爸上知天文,有的爸爸下得厨房,如果真能有一家互联网平台,上线纯粹的互助式育儿功能,让社会化育儿成为可能,相信不仅爸爸们乐在其中,小家庭也能从中受益。

(原标题:“共享爸爸”为什么能触及大众心理的敏感点)

上一页首页2/2下一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