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共享爸爸”为什么击中大众心理敏感点?

小学家庭教育2019-08-23 01:21:25王新老师

近日,一款名为“共享爸爸”的小程序上了微博热搜。点开小程序的页面,出现五款“爸爸”,分别为商务型、暖男型、运动型、文艺型、幽默型。

深度解析:“共享爸爸”为什么击中大众心理敏感点?

商务型“爸爸”:商业精英,形象俊朗,高端大气,各种社交场合镇场首选,收割周围人羡慕目光。

暖男型“爸爸”:奶得了娃,做得了一手好菜,从修电灯泡到通下水道,无所不能;性格温柔,从不发脾气,堪称暖宝宝型居家全能手。

运动型“爸爸”:身强力壮,酷爱健身,擅长格斗,气场强大,方圆几里的小混混退避三舍。

文艺型“爸爸”:学识渊博,行走的百科全书,专家级做作业的水平,信奉没有不会做的题,只有不懂辅导方法的人。

幽默型“爸爸”:陪你玩、陪你闹、逗你笑,游戏玩得溜——你的开心,就是他的使命。

许多饱受“丧偶式育儿”困扰的妈妈,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准备叫个“爸爸”时,却发现这款小程序只是某款家具品牌的营销广告。真的点开“离你最近、呼叫后30分钟到达的免费爸爸”,并没有出现理想中的育儿伴侣,而是跳转到某品牌家具的销售页面。所谓的“爸爸”,只是商家赠送的玩偶。

这波广告营销因此而备受质疑。在流量至上的商业环境下,消费者的注意力就是变现王道。光怪陆离的营销方式层出不穷,本不足为奇,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共享爸爸”能精准地触及大众心理的敏感点?

“共享爸爸”之所以受到关注,根源在于父亲在家庭育儿过程中角色的长期缺失。

不少人都有同样的感受,自己和父亲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丧偶式育儿”也悄然成为热词,一些“上班996,下班打网游”的爸爸也成为舆论火力集中批判的对象。

不过,家庭责任缺失的板子都打在“爸爸”身上,也失之偏颇。除去那些天生没有责任心的爸爸,更多的爸爸是真心想陪伴孩子,但实力不允许啊!原因之一是,现代社会“爸爸”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只要不断网不停机,“下班”的概念被日渐模糊,很多爸爸即使下了班也被迫“机不离手”。原因之二是,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相对处于弱势地位,更多的育儿责任自然由妈妈来承担。

上一页1/2尾页下一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