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我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新技术加速成长,新产业加速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发展动能显著增强。据了解,我市第一件发明专利授权诞生于1991年,到目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总量已达1251件,具备较强实力的研发机构和平台达156个。如今,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稀土和钨产业正从初级加工、资源简单利用向新材料及应用转变,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1/3。家具产业提档升级,实现“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从无到有,孚能科技动力电池多项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出货量稳居全国前列。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青峰药业先后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已初步形成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设备、电子信息机电产品、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广播电视设备和软件服务业等七大产业集群。
40年来,我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产品从供给稀缺走向相对丰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63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1112.14亿元,年均增长17.72%,三次产业结构比从61.1∶24.8∶14.1优化为13.7∶42.3∶44,第三产业比重较1978年增加了29.9个百分点,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新服务模式也在不断涌现。如,区块链票链全国监控运营管理中心落户赣州,我市发布上线全国首单区块链票链业务,正式启动赣州区块链金融产业沙盒园,票链产品实行“T+0”融资模式,提高了小微企业融资效率,成为越来越多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首选。再如,我市在全国首创货运行业“滴滴模式”物流交易平台以及全国首个打通物流交易结算闭环的物流平台——赣州智慧物流平台吉集号,注册司机用户已达32.7万,注册企业用户已达8340家,为企业户均降低物流成本21.3%。
40年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飞跃发展,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交通、能源项目相继获批建设,基础设施短板加速补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交通方面,铁路从无到有,总营运里程达555公里。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实现铁路零的突破,2015年赣瑞龙铁路通车实现动车运营零的突破。昌赣客专计划2019年底建成通车,将彻底改变赣南老区无高铁的历史。“一主多辅”机场布局加快形成,即将从4C级改扩建为4D级的赣州黄金机场,开辟了通往全国25个城市的“空中快捷通道”。瑞金机场开工建设,宁都、安远等通用机场加快建设。同时,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国道、村村通公路,公路总里程达3.11万公里。能源方面,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全口径发电装机规模、发电量已分别达380万千瓦、96亿千瓦时,分别较1978年增长30.7倍、19.4倍。电网规模从1978年的2座110千伏变电站、2条110千伏线路,发展到目前的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21座,110千伏及以上线路264条,在全省率先实现220千伏变电站县县全覆盖、县县110千伏多电源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