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一个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似乎老生常谈却又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有种说法很流行,“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情况,要改变了。
教育部部长曾坦言,对中小学要有效“减负”。但是,应不应该减负呢,却成了一个问题,甚至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
前一段时间,《教育部,请不要给我们家孩子减负》的文章风靡网络,当天上午就迈上10万+,点赞过万。全国两会期间,这个话题不断发酵,此类主题文章不断涌现,流传甚广。这至少说明,不希望减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
“来啊,一起做学渣啊”,近日一篇名为“家长已疯”的网文被拉倒大众视野下,也引发网友们热议。在文中,作者声情并茂地“描述”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效果,并感慨: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可爱、心情愉悦、心智健全的“学渣”,“该家长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引起了强烈的反弹。
减负,遭到了部分家长的激烈反对。虽然“家长已疯”此类网络热文对其中的矛盾和焦虑实际有所放大,但是背后反映了大家对有些地区减负极端做法的焦虑。
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相似的一幕。1997年,第一次大规模减负时,北京要求关停所有校外辅导机构。当时北京最大的校外培训机构的校长最头痛的不是关停学校,营收减少,而是家长们的激烈抗议:你不能关!
减负错了吗?
为了孩子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最近20多年来,减负是继治理应试教育之后,教育部门持续不断地强调的教育大政方针之一。但是,政府殚精竭虑的减负政策,却不断遭到一些家长反对。在减负上,政府出力不讨好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从古至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如此类的传统思想便比比皆是,也是根深蒂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然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和很多中国家长的期望相左。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个别地区这种一刀切的减负,也不符合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一个适合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
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对于一部分同学学起来吃力的东西,对于另外一部分人却是吃不饱。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无视这种区别的。如果承认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有着更高的期望,如果承认人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就知道,在减负上绝对不能一刀切!我们有必要在学校体系里,对那些有较高期望的学生,对有天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多学多教的机会,而不是一刀切地不允许。
遗憾的是,伴随近年一些地方一刀切的减负措施,学习负担大规模向课外辅导班转移,形成了所谓的课内减下来,课外加上去,客观上造成了课外辅导机构的风光无限。
张女士说:”随着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像小婷这样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低年级孩子已经越来越多。一位从事教育辅导行业的人士透露,保守估计,现在至少有70%的小学生参加了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课外辅导班,甚至出现了年级越低的小学生课外辅导班越多的情况。“
谈到最近几年校外辅导班的快速增长,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板开玩笑地说:“感谢政府神助攻!一是早放学,孩子没地方去,去辅导班总比网吧强;第二,就是学校一味做减法,这种想多学的需求就被转移挤压到课外辅导班里了。”
这提醒我们,对合理的负担需要有一个准确认识,不给课内机会,课内就转课外。更重要的是,课内转课外,是需要经济支撑的。从另一个维度看,这种减负,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教育的差距,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这的确是我们的减负政策之前所没有料到的,将来也需要考虑的。
如果说学校教得多,布置的作业多还有被迫努力的成分的话,那么在课外培训班里,每一分钱,都是家长主动排队交给培训机构的。不给课内机会,就转课外,负担没有减下来,却增加了经济负担。这种减负,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教育的差距,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这的确是减负政策推行时所没有料到的,也需要考量。
在减负问题上,我们更需要拿出长远的计划,下决心解决一个根的问题——家长的问题,一个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尤其是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一个是过高的期望问题。
当然,观念问题任重道远,也不仅是我们教化的问题,也需要社会本身的进步,社会阶层分化缩小,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基本面得到解决,才能化解家长根本性的焦虑。回首看看过去20年,放眼未来中国发展,其实大可不必紧张。我们可以预期中国未来的发展,就不应该有太多担心。
正如教育部专家所说的,推进减负工作必须保持定力,遵循规律,综合考虑各方的诉求,有增有减,把握好度。
此次舆论在减负上的反对声,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提醒我们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好,不该减的减了,或者做法不对,不减反增了,招致反对,及时调整我们采取的一些形式化的、一刀切式的减负做法,推进更多理性的区别化、精准化减负,相信会得到老百姓的赞同与支持。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减负"为什么遭到了激烈反对?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图片源于网络,本文由主色教育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