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绍】:2018年11月18日,金马奖颁奖典礼惹出风波。台湾年轻女导演傅榆的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获最佳纪录片奖,傅榆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可以被当成真正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是我生为台湾人最大的愿望。"她的话引起在场大陆演员的不满。
众所周知,金马奖是个有影响的华语电影奖项,它一直回避两岸政治纷争,从而为两岸电影工作者开展交流提供了空间。本次金马奖执委会主席李安在事后对媒体说,希望就艺术论艺术,不希望有任何的政治事件或其他的东西来干扰,请大家给电影人一点尊重。这恐怕代表了两岸大多数影人的心声。
8、北大校长念错字引发网页热议
【事件回顾】:5月4日是北大建校120周年校庆,北大校长林建华在会上把鸿鹄念成"hong hao",迅速在网上发酵形成舆论热点。尽管校长公开发表了道歉信,舆论并没有减退,谴责声依旧不断,发错音念错字工作生活中并不少见,于沟通和信息传播并无大碍,至多反映了一个文字修养的高下,因而多是一笑而了之。而像北大校长因讲话念错字,在网络上酿成公共事件却是少见的。很明显,舆论的"莫名惊诧",恐怕还是冲着北大名校和名校校长的"名头"来的。
北大历史悠久,大师辈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广大学生都身心向往的神圣殿堂。它在大众的心里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在大部分群众眼中,北大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拥有最顶尖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学校历史地位不用多说,其中的每个人更是应该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而北大校长更是群伦领袖,人文素养自不是寻常人可比。正因如此,北大校长念错字,在固有印象中便是不可理解、难以原谅的低级错误,让人跌破眼镜。甚至因此觉得素质的缺陷,让校长之任是否称职充满怀疑。
9、《我不是药神》票房突破30亿
【事件回顾】:《我不是药神》这部关于白血病和印度药的作品,不仅拥有徐峥、王传君、周一围等强大的演员阵容,还因电影本身的选材而成为全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点映8小时就获得了1.6亿的票房,豆瓣开分9.0,淘票票评分9.5,猫眼评分9.7,在微博上获得了100%的大V推荐度。正式上映的当天,就成为了上座率、场次、单日票房三个榜单的榜首,那么《我不是药神》为什么会如此之火呢?
《我不是药神》取材自2015年的"陆勇事件"。陆勇以低价从印度买入一种号称对白血病有奇效的药品,在国内贩卖闻名,但也因此备受争议。《我不是药神》聚焦于徐峥扮演的药贩程勇的命运沉浮,讲述他在拿到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权后暴富后的故事。内容客观真实,勇敢地触碰了题材"盲点"和社会"痛点"。
切合当下现实,很多人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尤其是老太太一句"这年头,谁家没有一个病人",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这里头的心酸,经历过的人很容易对号入座和产生共情。这个选题反映当下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矛盾冲突,有话题性。
10、如何看待消费降级
【事件介绍】:消费降级是相对于消费升级来说的,消费降级的特点就是,(一定程度上)降低效率,降低体验,降低个性、品味、态度,最高程度上实现物美价廉。比如能动手扫地就别买扫地机器人,能在家锻炼就别去健身房,能吃重庆小面的就别吃意面,同样价钱质量差距不大的,能买便宜就别买贵。
对于"消费降级'的论断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一方面我们从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数据了解到,中国普通民众在看电影、出门旅游、美容、健身都较同期有了较大的增长,这明显是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的结论相违背。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贫穷地方来说,方便面,榨菜,二锅头的销量的增加,反而证明了当地民众的消费的升级。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快消品的企业对于自身品牌的建设和投入资本,创新工艺,从而获得消费着认可,销量的上升。总体看来,市场消费降级在某个层面来说确实存在,可探其核心,整个市场消费还是处于升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