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名句

句子大全2022-12-08 10:56:17佚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跟我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名句

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你都知道哪些?

2018即将过去,大家都在迎接2019,接近年底,过节的气氛会越来越浓厚。今天小编就来应应景,介绍一下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补充哦!

古风插画

元宵节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元宵节在古代又称元夕、上元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词作《生查子·元夕》的时间、场景设定就在元宵之夜。词中用今夕对比的方式,来展现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相爱的人趁着月上柳梢,暗暗约定好在黄昏之后想会,情真意切。而在今年元夜,月与灯还似去年一般好,只是“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节日里,欢笑是别人的,词人只剩伤感。

古风插画

花朝节

蔡云《咏花朝》

花朝节,纪念百花的生日,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南等地较为流行,一般在农历二月份举行。清代诗人蔡云的《咏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

古风插画

清明节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在古代,寒食节之后两日便是清明节,而寒食节又称为禁烟节、冷节,因为在寒食期间要禁烟禁火,只吃冷食,所以寒食之后的清明节便可以重燃“新火”,这一习俗在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就有提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清明扫墓祭祖之时,苏轼被困居异乡,这是自我宽慰之语,徒劳思乡,不如燃新火、品新茶,好诗好酒不应辜负这大好年华。

古风插画

端午节

苏轼《浣溪沙·端午》

端午节是在农历每年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主要纪念战国政治家、文人屈原。苏轼的词作《浣溪沙·端午》中有写到端午节的一些节日习俗,据说,这首词是苏轼被贬惠州的第二年端午,思念侍妾朝云所作。“明朝端午浴芳兰”,“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这几句始终涉及的蓄兰沐浴、手臂上缠五彩丝线、发髻上挂驱邪保平安的符录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古风插画

七夕

杨璞《七夕》

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本土传统的情人节,在神话故事中,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这天渡河相会,是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锁。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宋代文人杨璞的《七夕》一诗将七夕佳节的传说写得趣味十足。

古风插画

中秋节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节,又名月夕,追月节等,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亲人团聚,饮桂花酒,共赏明月。而文人们则喜欢借月圆之兆,寄托思乡怀亲之情,其中最经典的就要属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但愿世间的人都可以平安健康,长长久久,及时与亲人相隔万里,也可以共赏这美好月光,寄托了千古以来的美好祝愿。

古风插画

除夕

高适《除夜作》

除夕,原意是“岁除”,取“除旧布新”之意,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家人欢聚,共迎新年。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写除夕之夜,游子与家人的两地之思。“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有一年”,诗人既悲叹除夕夜与故乡远隔千里,可思可想不可见,又有感于新年将至,年华易逝,也从另一方面衬托出了“年味”。

为什么几乎中国所有传统节日都跟吃有关

并非中国传统节日都和吃有关。

如清明节是为了纪念逝去的祖先;

端午节据说是和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节可能和庆祝丰收有关;

春节据说和和一个叫“年”的怪兽有关。

可见,这些传统的节日并不都跟吃有关,而且,其核心文化内涵似乎都与吃无关。

但是,有许多和传统节日有关的美食,似乎又不能说与吃无关;

比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过年时的饺子……

这些食物似乎成了节日的专利。

但其实,即使不过这些节日,那些食物还是可以吃到

之所以要等到过某个节日时才能吃某种特定的食物,

其实和长期以来我们民族的物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

而且长期以来土地并不能带来丰厚的收益

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吃饱都成问题

对于吃到一些美味可口的食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是非常困难,

一年之中只能吃到有限的几次。

而这几次如何分配呢?

古人就想到了在祭祀神灵,祭祀祖先的节日里把这些美食拿出来,

作为祭祀祖先的贡品,

而在祭祀完祖先后自己再吃掉。

这样,

在他们看来,神灵和祖先享用了美食,会保佑他们

而他们同时也享用了,一举两得。

在节日里做不同于平日的较好的食物的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这种习惯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流传至今

形成了独特的节日饮食文化。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认为按老传统过年好还是按照新方式过年好

新型式过年讲究方便快捷,将来实现全部智能化电商化过年,足不出户就能走亲访友送礼派红包,其实微信支付宝已经解决了一大部分传统过年的风俗,应该增加专业的新年快递,新年外卖,那就完全实现了智能化电商化过年,比如有些老人家不会用手机红包,就请新年快递公司上门传递,比如不想或者不方便煮饭招待客人,就请新年外卖公司送一桌美食来招待,我相信这种新型过年方式马上就会现实,天寒地冻的走亲访友容易感冒,还要煮饭炒菜太麻烦,躺在被窝里操作一阵手机就能想怎么过年就怎么过,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传统过年虽然喧嚣热闹,但是过程相当繁琐,污染环境又不受年轻人欢迎,虽然年味十足也只能让它付诸东流,想过传统春节但是条件不允许了,都是高科技了,送水送餐送快递也马上可以实现送红包送礼品送糖果送年夜饭,甚至专业拜年公司成立后可以代替本人拜年了。

我国哪个城市被古诗赞誉的最多

在古代封建王朝,建都最多的城市,可以说是北京和西安。他们可以相齐并论。

我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是否应该被舍弃?你觉得应该如何传承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在这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忠诚老实的人们创造了很多节日,做为风俗习惯,辈辈流传。

在这些节日里,不泛有几个比较有纪念意义或赋于正能量的节日。

譬如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或纪念先祖,或庆祝丰收,或纪念名人,或庆祝新年伊始。每个节日,人们都付于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涵义。

我在前边的答文里,曾经调侃地谈过,人们之所以制定这些节日,只不过是为了隔一段时间,做点好吃的东西,打打牙祭,过过嘴瘾。实际上,每个节日还是有它特定的意义的。

这些风俗能不能取缔,能不能舍弃?

我想,这些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深深地扎根了。不是任何一个人说取就能取掉的。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可以由繁重的劳动中走出来,休息几天,调整一下身体。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可以走亲访友。拉近亲朋邻友之间的亲情,友情关系。

在这些节日里,在外打工的人们可以回家,与家里人团聚,其乐融融。也可以进行祭祖等活动,让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祖辈的辛劳与辉煌。增強人们的尊老爱幼等意识。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还可以参加像闹红火、划龙船等公益活动,或出外到祖国的各地参观名胜古迹,欣赏大好风光等旅游活动。增强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大自然等精神层面。

当然,在这些节日里,也有不属合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风俗习惯。像迷信活动,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只能也应该限制与取缔。但这不影响整个节日的进程。该去的就让它去,该来的还应该来。

说到应该来,近年来,国家制定的节日,也会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像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教师节、庆祝丰收节等。再加上建国以来制定的像儿童节,劳动节,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也会或已经被人们所接受。

至于有人提到的外国传进的圣诞节,平安夜等,那属于教会节日。信教徒愿过,就让他们去过好了。不相信,不入教会的人是不必要去过的。就象佛教,道教中的一些节日,都只是在教人员的事情,与常人无干。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可能在历史的潮流中,有些节日会被人们慢慢淡忘,并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也会有些节日会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岁月。

谢阅!谢评!谢赞!谢关注!

我国的古诗用什么口音或方言才能读出味道

普遍的真理:用母语读出的古诗,不管韵味在外人看来如何,都是优美的。

这大概是基于大部分人特有的敝帚自珍的心理吧。

然而,不同时代的古诗词,用不同地方的方言确实能够读出不一样的韵味,至少在押韵方面。

但前提是听者只能以韵味做评价,不能以听的懂与不懂作为依据。

厦门大学教授周长辑曾经在厦门卫视的一档节目中表示,其研究过以不同的方言朗诵唐诗三百首的押韵情况,最终计算得出闽南语是所有方言中押韵比例最高的方言,参与对比的方言至少有粤语、闽东化、客家话和普通话。

也就是说,在唐诗范围内,以不同的方言都能读出一定的押韵,或者说是诗词的古韵,而闽南语无非是其中押韵的数量最多。由此观之,唐代的读音,其实到了现在已经完全发生变化,不复存在,而如果一定要找出最相近者,或者闽南话是其中最大的可能对象。

按此规律,我们试着去追溯不同朝代不同的诗词韵味,那会不会有这样的匹配关系呢?

秦腔汉赋,我选择粤语,毕竟秦兵五十万征岭南是一个可能存在的事实,而粤语也确实充满各种古韵。

魏晋诗赋,当然是吴语,吴越侬软,想必是最温柔的了,十分符合哪个时代门阀势力称霸的背景。

南朝风云诗韵犹存,我选择闽东话,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也算是衣冠南渡的大本营。

盛唐古诗,必然是闽南语,姑且相信专家给出了正确答案吧。

宋词元曲,我推崇客家话,毕竟这个时期是各地文化膨胀的关键时候,而客家人的形成也便是此时,最可能接近当时的官话。

明清诗词,非普通话莫属,这才是那个时代以及今日的强者。

不知道这样的假设是否成立,你试过方言读古诗吗?是什么效果呢?

你感觉对你感触最深的名句或古诗是什么

不需要任何学院和大学帮助,人生本身就是一所高等学府。爱迪生!

抓往今天!现在就开始!每一天都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抓住它,因为明天已经走进了今天。

鲍尔斯!

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渊博的文化,古代流传至今的节日就有很多。

一、春节,俗称年,口头上也叫大年,过年。是由古时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古代人们从腊月的腊祭便开始忙年,一直到正月十九春节前,远离家乡的人们都要回家和亲人团聚。春节活动中,人们要祭神祭祖,迎禧接福,除旧布新,走亲访友。

二、元宵节,即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元宵赏灯是节日的主要内容,是西汉时期由宫廷传到民间的活动。元宵节内容丰富多彩,有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

三、二月二,也叫龙抬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民间传说龙能和风化雨,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节气上正处于雨水、惊蛰之间,也是忙春耕农事的日子。

四、寒食与清明,寒食是春秋时期纪念介子推的日子,为纪念介子推,老百姓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清明始于周代,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据传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祭祖扫墓。后来民间效仿,这两个节逐渐合在一起。历代沿袭至今。

五、端午节,俗称五月端午。是古代汉族百姓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老百姓纪念他,包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憋食屈原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吃粽子 ,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的习俗。

六、七月七,俗称乞巧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夜晚姑娘们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又传说,夜晚在眉豆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情话。

七、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因正巧在三秋之半,又称八月十五。始于唐朝,盛行于宋。主要内容是赏月拜月,饮桂花酒,吃月饼。祈求月圆人团圆的美好祝愿。

八、重阳节,又称九九节,始于战国时期。这天,人们出游赏景,登高望远,吃重阳糕,赏菊花,插茱萸以辟邪。

九、腊八节,俗称腊八,即腊月初八。相传是佛祖得道之日。寺庙为此庆贺,熬粥向百姓施舍,即是腊八粥。后来民间广为流传,百姓在这一天也熬腊八粥喝。

日本的“俳句”是什么,和我国古诗一样么

首先来解释一下“俳句”是什么: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它有两条基本规则:

一、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个日文音组成。构成俳句和划分诗节单位的都是音,而不是假名。这十七个音又分成三节,第一节五个音,称为上五;第二节七个音,称为中七;第三节五个音,称为下五。音数多于五、七、五被称为“字余”;少于五、七、五则被称为“字不足”。此外,在俳句中,用两个假名组成的拗音只算一个音,长音及促音符号亦各算作一个音,因此有的俳句往往连十七个音都不到,构成音素比我国的五言绝句还少。

二、季语。每首俳句必须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像“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年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俳句中没有季语被称作“无季”;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季语被称作“重季”。

俳句的一些季语:

春季:这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树木返青发芽,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春季相关的季语有:

三月(弥生):雏祭り、东风、山笑う、莺、春分の日、燕、春雨、木の芽、目刺し、卒业、阳炎、春风、たんぽぽ等。

四月(卯月):四月马鹿、入学、胧月、桜、花见、春愁、わさび、山吹、种莳き等。

五月(五月―さつき):茶摘み、春惜しむ、叶桜、子供の日、立夏、母の日。

夏季:炎热多雨,其中还有很多热闹的节假日活动。和夏季相关的季语有:

六月(水无月):衣更え、梅雨、青梅、蛍、蟹、夏至、帘。

七月(文月):七夕、朝颜、祇园祭、日伞、海の日、莲。

八月(叶月):立秋、浴衣、団扇、向日葵、お盆。

秋季:这是收获的季节,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也是赏红叶的季节。和秋季相关的季语有:

九月(长月):新凉、敬老の日、名月、月见、夜长、虫、爽やか、冷ややか、稲刈り、新米、天高く马肥ゆる秋、秋风、秋雨、秋分の日、菊、秋の暮れ。

十月(神无月):そぞろ寒、红叶狩り、秋深し、鹿、柿。

十一月(霜月):渡り鸟、立冬、七五三の祝い、行く秋。

冬季:从立冬到立春是冬季,是寒冷的季节。和冬季相关的季语有:

十二月(师走):お歳暮、汤豆腐、山茶花、年の市、冬至、クリスマス、除夜の钟。

一月(睦月):新年、元日、お正月、初春、雑煮、年贺状、书初め、成人の日、雪。

二月(如月):节分、立春、雪祭り、春浅し、余寒、梅。

与中国古诗的关系:

日本官方说法是,俳句的原型是中国古代汉诗中的绝句。日本中古的时候将中国汉诗的乐府诗发展为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而俳句起源于连歌,为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国古人有一说法,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古代日本诗人大半都能做中国汉诗,并对此非常喜爱,所以,俳句的形成影响之一,有可能是日本人从绝句和律诗的关系上得到了启发。

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源于汉诗绝句之故。”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饭覆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大部分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励志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分享励志古诗词名句如下: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1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1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

1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8.三军可夺帅也,皮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散落人间♥

清明节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什么要按阳历来算呢

谢友邀答:

清明节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什么要按阳历来算呢?要说清楚这个事情,还要说清楚什么是阳历,什么是农历。

我们现在工作学习生活,用的历法是阳历,也就是公历,也叫太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所定出的历法,是目前世界各国通用历法。

农历是我国历代沿用的历法,始自夏代。农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所定出的历法,闰年为十三个月,以闰月调节年之四时。在古代人们称月亮为太阴,故农历也成为阴历。

农历的历法是为农业所定的历法,后来,经过历代不断地修改,加上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按太阳年分为二十四等分得来的。二十四节气本身就是阳历。农历的月日,以及闰法属于阴历。所以,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说到日月的时候,是阴历。说到二十四节气时,是指的阳历。

解放以后,我国引进了世界通用的公历,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阳历。由于,公历取代了我们原有的阳历,使我们误以为阳历是从外国引进的。其实,我国的农历也包含了阳历。所以,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跟我们现在用的阳历是一样的。清明节的日期,和现在的阳历的日期是一样的。

但是,清明节的日期。并不是每年的四月五日,也有四月四日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阳历二月份的天数,有时不同造成的。

关于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不同,已超出本回答范围。以后,有机会在答。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