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的一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千多年来引起了世间芸芸众生之共鸣,惹得无数文人名士纷纷的借用。然而这一千古名句,到了不同人的作品中,也就有了不同的意境,悲凉凄美、缠绵悱恻、幽怨惆怅......甚至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借此名句。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因他诗文被誉为"鬼仙之辞",所以有"诗鬼"之称。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而且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为后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忆秦娥·千里草》万俟咏
千里草。萋萋尽处遥山小。遥山小。行人远似,此山多少。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唤起,又惊春晓。
这里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令我们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美。
《河满子》孙洙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馀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天若有情天亦老”在这里,又成为了一种人生悲欢离合的惆怅,并将“惆怅”表现的淋漓尽致。
《减字木兰花》欧阳修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在这里,又成为了一种缠绵悱恻、细想前欢的无尽追忆。
《行路难·梅花引》贺铸
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酌大斗。更为寿。青鬓常青古无有。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这里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又被抒写为慷慨悲凉、人世沧桑之意境。
《蝶恋花》元好问
春到桃源人不到。白发刘郎,误入红云岛。著意酬春还草草。东风一夜花如扫。过眼风花人自恼。已□寻芳,更约明年早。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元只无情好。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而“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千古名句,也被一代伟人毛泽东运用到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中。此诗气势恢宏,语言铿锵有力,诗中既有“追穷寇”深奥的军事哲理,更有一位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的胆识与气魄。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千古名句,古代的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为上联,以求下联。在所有的下联之中,当属宋朝石曼卿的"月如无恨月常圆"最佳。此联一出便技惊四座,天若有情,天亦会老。月若无恨,夜夜常圆。不仅词性声律恰相对仗,而且意境深远,与上句两相联配,自然的融为了一体。
当然也有人对出了下面这样搞笑的下联:
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
下联:人若有情死得早
横批:情何以归
传统文化做得如此娱乐,如果让下一代人误用,情以何堪?
历史上哪位皇帝写过关于山西的诗?有哪些
清朝乾隆皇帝
黄巢写过什么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
黄巢流传于后世的诗总共有三首,最著名的一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一说,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出自黄巢这个“反贼”啊。
其实,我最佩服的还真不是这一句,《题菊花》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才是真有气势,本来,这菊花就是九月重阳前后才开的,可黄巢偏偏要向天理和自然挑战,今后我要是当了主宰春天之神,非要把这一现象改过来,命令菊花同桃花一样在春天开放,看看,这得有多狂妄,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反映出黄巢敢于向威权挑战的宏伟气魄,与孙悟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倒有几分相似。而事实证明,黄巢也确实实现了他的梦想,只不过自然规律说说而已,任谁也改变不了,但他却建立了大齐政权,并在长安称帝,直接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灭亡。
虽然黄巢的最终结局是败亡自杀,但其敢于抗争的精神和气概,却为后人称颂,完全对得住“冲天大将军”这个称号。
黄巢留下的三首诗,前两首都是借花言志,充满“反意”。
1、《不第后赋菊(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3、《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有哪些关于忧愁、忧伤的名人名言名句
【中国篇】
●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 《礼记》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庄子》
●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汉]乐府古辞《西门行》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李白《秋浦歌》
●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宋]苏轼《梅花》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声声慢》
●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宋]辛弃疾《鹧鸪天》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宋]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宋]秦观《减字木兰花》
● 当抑郁之时,则登临山水以解之。—— 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
● 人类最大的悲哀,除衣食诸事能由科学或人事满足者外,便是找不到此生的归宿,不晓得此生的意义。—— 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
【外国篇】
● 忧患比疾患更令人难受。—— [美国]富勒《至理名言》
● 如果有什么事不是你的力量所能控制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发愁;如果还有什么办法可想的话,那么也还是没有什么可以使你发愁的。—— [美国]乔治·彭斯《这样才能活到一百岁》
● 有些人以回忆过去折磨自己,有些人则以忧虑不幸将至而难过痛苦;两者都可笑至极——因为一个现在与我们无关,而另一个则尚未有关。—— [古罗马]塞涅卡《致鲁西流书信集》
● 优柔寡断之中存在着忧伤。—— [古罗马]西塞罗《论目的》
● 忧伤有尽头,而忧虑却没有尽头。因为忧伤是由于已经发生过的事,而我们忧虑的都只是可能发生的事。—— [古罗马]小普林尼《书信集》
● 不要把新鲜的泪水浪费在陈旧的哀痛上。—— [古希腊]欧里庇得斯《亚历山大》
● 只要是人,谁也无法毫无烦忧,平静无事地度过一生。——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献祭品的女人们》
● 人生是什么?难道它不是在不断变换?——从忧愁到忧愁?——结束一个烦恼,又开始另一个烦恼?—— [英国]斯特恩《项狄传》
● 有着悲伤的地方,就有着圣洁的所在。—— [英国]王尔德《发自深处》
● 忧思分割着时季,扰乱着安息,把夜间变为早晨,昼午变为黑夜。—— [英国]莎士比亚《理查三世》
● 适当的悲哀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 [英国]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 强作欢娱的忧伤,和乐极生悲同样使人难堪。—— [英国]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 学者的忧愁,是好胜;音乐家的忧愁,是幻想;侍臣的忧愁,是狡猾;女人的忧愁,是挑剔;情人的忧愁,是集以上一切之大成。—— [英国]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 不要屈服于忧愁,要坚定地抗拒它,否则忧愁这习惯就会得寸进尺。—— [英国]史密斯《再思》
● 使你忧愁的真正原因,皆由于你怀疑自己是否幸福而产生的。—— [英国]萧伯纳《人与超人》
● 激发成人的童心,是忧伤特有的功能。—— [法国]雨果《悲惨世界》
● 忧虑像一把摇椅,它可以使你有事做,但不能使你前进一步。—— [德国]席勒《阴谋与爱情》
● 忧愁好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会被它压倒,两个人就能轻而易举把它从路上搬开。—— [苏联]豪夫《童话年鉴》
● 揭开面具 你们的欢乐就是你们的忧愁。幸福总是依据于疼痛。——纪伯伦
● 忧虑攻心,足以使人致死。—— 日本谚语
● 小忧,逢人就谈;大忧,缄口不言。—— 奥地利谚语
古代名人有写过烂诗吗
关于古诗的水平一个人一个看法,有些是纯粹打油,只为一乐,不能说其水平不够。古诗佳作留下的很多,一些清奇的也不少。比如:
《过蒙古诸部落》
【清】乾隆
识路牛羊不用牵,下来群饮碧溪泉。
儿童骑马寻亡牯,只在东沟西谷边。
乾隆一生创作了四万多首诗,按每天写一首算也要写110年。虽然不能以一篇否定其整个创作水平,但是四万的产量写出这首,好吧,权当万岁爷的一乐吧。
《金鸡报晓》
【明】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出身贫寒,小时候给人家放牛,受到的都是“社会教育”,就连他的圣旨都是大白话。仔细读这首诗,还能读出“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感觉。
《寄赵居士》
【元】马钰
净净清清净净清。
澄澄湛湛湛澄澄。
冥冥杳杳杳冥冥。
永永坚坚坚永永,
明明朗朗朗明明。
灵灵显显显灵灵。
不知道是国历君不懂诗还是怎么,总是想到中学作文时凑字数时的心虚。
《天父诗》
【清】洪秀全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心中竟然想起曾经的街边神曲:错错错,是你的错......
另外,想起了曹雪芹笔下的著名草包,呆霸王薛蟠的“经典之作”:
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
女儿愁,绣房钻出个大马猴。
还有张宗昌,奉系军阀头目之一。绰号“狗肉将军”、“混世魔王”、“三不知将军”、“五毒大将军”、“张三多”等。这位的烂诗实在太多,且足够秒杀所有段子手。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蛤蟆。
蛤蟆窝里蛤蟆多,一戳一蹦跶!
这诗不知能把夏雨荷笑醒还是气醒。
古代名人诠释过的人与自然的名句有哪些
古代名人诠释人与自然的名句,莫过于老子说的——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依据”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生产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寒暑交替,养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来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习性而顺其自然。”
这一句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道教思想精华之所在,它深刻揭示了人们“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道理,其中蕴含着哲学意味。
比起这样哲思之语,我更喜欢的,是关于人与自然的诗句。比如——
辛弃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和青山对视,能够看出青山别有的韵味来,融进山岚,人也多了韵味和妩媚。人与自然相互融合,这种感觉真是怦然入心啊! 李白写过“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说的是客人散去后,空旷的山谷里,只有碧水东流,映着一轮高悬的明月。诗人将怅惘写在诗里,人走景在,山谷寂寞人寂寥的景色,特别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自然之景提醒人们,要看淡生活中的聚散,也要珍惜相聚的日子。
王维的诗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明月清泉,以及桂花落地,让人窥见大自然恬淡静默之美。
对了,不能落下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美啊!
诗人在园中采摘菊花,偶然抬起头来,目光所及就能看到远处的南山,即庐山。悠然的诗人,悠然的南山,人安闲自在,山静穆高远。那一刻,人景合一,似乎有旋律由山中传出,那轻盈灵动的乐曲直飘到人心里,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莫过于此!
古人健康而朴素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显现出自信而悠然的人生状态。
这也启示我们,怀着孩子一般的明亮与清澈,在自然之间行走,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完)
哪位中国艺术家画过关于母亲的作品
在艺术创作中,母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很多著名艺术家都将他们的画笔、艺术情绪投向了母亲这样的形象,也便成就了艺术史上的另一种名作风景。类似西方艺术家群体中伦勃朗、高更、梵高都创作过其母亲的作品。
中国艺术家群体中也不乏将画笔投向母亲的。类似以《父亲》这幅作品被广大公众熟知的罗中立,也创作过“母亲”的作品。罗中立创作的“母亲”作品被命名为《春蚕》,无论从作品名还是创作的视角,罗中立都是在用艺术创作阐释“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境。
作品《春蚕》。
罗中立创作《春蚕》要追溯到1980年。当时他还只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却凭借《父亲》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金奖。获奖之后,艺术家决定延续《父亲》这一题材,创作了《春蚕》等一系列作品。
如今,作为罗中立代表作的《父亲》已是中国美术馆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些重要展览中我们才可以看见这幅作品的“出场”。当然艺术家的“母亲”作品也是被学术和市场双重认可的,在拍卖市场上就曾拍出高价,创下艺术家本人的最高纪录。
事实上,罗中立在不同时期创作了三幅《春蚕》,最早的一幅被上海刘益谦王薇夫妇的龙美术馆收藏。2014年北京保利春拍“见证历史——山艺术甄藏”专场中,是罗中立的第二幅《春蚕》上拍,这是参加展览最多的一件代表作,拍出了4370万元并创造罗中立当时的作品拍卖纪录。而另一幅尺寸较小的被艺术家本人自己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