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信佛,七句关于“因果”的名言,需要读一下。
关于“因果”,释迦牟尼曾说:“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预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佛教核心理论“因果”的具体阐述。这段话,也被后世佛教奉为圭臬,但凡信佛之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两句话的。
因果自佛教传入东土千余年来,“因果”之说,也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炎黄文化的方方面面,很多的文学书籍里,几乎都可以看到和“因果”有关的名句,比如下面这七句,我认为就是其中的代表: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出自三国时期、魏国李康的《运命论》。森林里的某一刻大树,如果突出于其它树木太高,必定会收到狂风的摧折。树木摧折是“果”,被摧折的“因”则是太过突出。后面的两句都是同理。说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不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中庸之道才是保身守恒的王道;
木秀于林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句话一般用于对为恶之举的批判。别看话语中也有“善”,但其偏重点,我认为还是在告诫世人不要为非作歹,一旦种下恶因,只是时间的关系,定有相关的果报出现。虽然出自佛经“缨络经”,但更被世俗中人广泛运用在各种场合,对行善之举的安慰、为恶之举的职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善有善报3、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是唐代诗人顾况《行路难》里的诗句。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是一个道理,也是指出什么“因”得到什么“果”。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种下瓜子不会收获豆子,种下豆子也不能收获瓜果。同理,想要有好的“果”,自然要种下好的“因”,那就是为善之举;
因果4、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这是唐代大诗人、诗魔白居易《读禅经》里的诗句。原文意思是空花不能结出果子,炎炎烈日之下也不能找到鱼儿。这是白居易对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用诗句写出的人生感悟。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事物的生长化收藏、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因果的必然,有生必有死,这种因果是无法避免的。想要找到鱼儿,就得下水,世俗人更通俗的话就是“什么山头唱什么歌”,都是同一个道理;
白居易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九十回里写出来的,以暗示黛玉之病起因难愈。心病也就是心理上的纠结,只有找到产生心结的原因,才能发现解开心结的办法。而黛玉的心病却是宝玉的婚姻,这显然是一个解不开的“因果”。系结之人对自己打下的结,自然有“老马识途”的记忆,自然更容易解开自己系下的结。容易解开这个“果”,它的“因”就是曾经系下。
贾宝玉林黛玉6、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
语出《韩非子·亡征》,木材的折断,是因为中心有了木虫,土墙最后倒塌,一定是从小缝隙开始。这句话的哲理在于,要善于从结果抓住原因,从而防微杜渐,不让虫子滋生,避免缝隙出现,木材也不会折断,土墙也不会倒塌。从“果”而知“因”,以使自己做好“因”,这才是重点;
释迦牟尼7、 今生已受前生福,再结来生不了缘:
出自明代张四维《双烈记》。其来源是韩世忠轻敌,导致金兀术从黄天荡逃脱,妻子梁红玉上书弹劾丈夫的忠烈之举。韩世忠和梁红玉本是恩爱夫妻,在“大义灭亲”之前,这句话是妻子对丈夫最好的表白。
我们也可以从中领会到深厚的因果思想:梁韩成为夫妻之“果”,是前世善因的福报,俗话说“千年修得共枕眠”,而上书弹劾丈夫,看似犯了七出之罪,却正是保家卫国的“大善”,这个大善之“因”,必会获得来生不了缘的“果”;
双烈记剧照以上七句“因果”名言,个人的理解,都是比较有积极意义的。如果您是信佛之人,更有必要对此好好领悟,即使您是俗家人,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立身处世的经验,不知道您对此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