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的第一节语文课学的是朱自清的散文《春》,儿子晚上回家一本正经的考了我好些个问题,庆幸庆幸,姜是老的辣,还好太极思维没有老化没被难住,然后我乘胜追击,不过,我感觉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反问了他几个问题,一次考验下他的知识广度,在此把几个问题做一下汇总。
第一个是发散联想,根据课文里的各种景物、人物的描写,尽可能多的想出、说出三首合适的诗词名句。这个问题不算难,只是数量的多少罢了。文中写了草、各种花、蝴蝶、风、莺、牧童、雨,可以背诵的诗的主题还是很多的,儿子背了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去,这也太简简单了,哪像初中生啊?“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倒不错,贴合了课文的好几样事物;接着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不是感觉“孺子可教”啊?写雨的呢?憋了半天,想了一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也算完成任务了,我又给了他几首比较切景的作参考,分别是 《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第二个题目是,根据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一篇小短文,我给他选了《老残游记》第二回里的一段,是关于千佛山景色描写的篇章:“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这一段作者从铁公祠为观察点,以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修辞手段把千佛山、大明湖面的倒影、大明湖南岸的芦花描写的甚是美丽,很值得在作文时借鉴和学习。
第三个问题,分清各类感官描写,主要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描写的妙处,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具体的问题是,根据课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的触觉描写,仿写一段话,嗅觉特写,讲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
学无止境,也只有这样不知足的学习,把课文延伸开来,目光放宽广些,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