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之一,代表了宋代最高的文学成就,与唐诗争奇斗艳,并称“双绝”,千百年来,深受世人喜爱,宋代涌现出来的苏轼、欧阳修、李清照、秦观、辛弃疾、柳永等都是家喻户晓的著名词人。
今天,我们通过欧阳修的一首《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来感受一下欧阳修词的魅力,全词如下: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暮春时节的西湖美丽依旧,群芳已逝,落红遍野。湖面上零星残红,随碧波飘荡、远去。岸边的细柳下红色的花瓣散发着芬芳,趁着嫩绿的杨柳,分外醒目。东风一来,柳絮纷飞,像温柔的细雨洒落大地。风轻柔,扬起柳枝无数,扬起残红万点,而后,轻轻落下。
仲春的笙歌早已散尽,人迹罕至,这才发觉了暮春的空寂。但是,我享受这份安静,于是信步归来。刚步入院子,春雨便骤然而至,待见燕子自细雨中归来,我缓缓地放下帘幕。
这是词人描写西湖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首。“群芳过后西湖好”,开篇点明时节、地点,表达赞叹之情,也表现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念,同时,奠定了全词宁静美好的感情基调,简单的白描,语言平实,但情真意切。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详写群芳过后的西湖之美。那种美,自然、深刻。通过勾勒出一幅清淡的暮春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下阕开始由实写转入虚写,笙歌属于初春、仲春时节,见过了草长莺飞,见过了莺穿柳带,见过了燕子南来,见过了群芳争艳,此时目睹笙歌散尽,表达了对初春的怜惜。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运用倒装手法,燕子先南来,而后垂帘。在内容上,表面上看是描写词人归家后的室内之景,细雨双燕,在结尾处,词人恢复了平淡、悠闲的感觉,同时,表达出了词人对自身的感叹,人生有起有落,终究是“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也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穿,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方回评价说:“此词工于雕琢,琢静境,静怡人心。”;唐圭璋说:“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