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百家号作者:国学修学堂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
做工的人要想做出好的器物来,就一定要先将他的工具搞好。
2.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自《论语·学而》。
凡是那些花言巧语,貌似可爱的人,很少有仁慈的。
3.食饣壹而鎇,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
出自《论语·乡党》。
食物腐臭变味,不吃;颜色不正,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饪方法不当,不吃。
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出自《论语·子路》。
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虑重重。
5.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采取的方法,考察他安心于干什么,如此这般的话,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
君子知道的是义理,小人知道的是私利。要重义而轻利,不要唯利是图,只知道一心追求利益而舍弃了道义。
8.见利思义。
出自《论语·宪问》。
面对利益要考虑得当与否。日常生活中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事,可多考虑一下义的方面,即看这个利是不是合理、合情、合法。
9.当仁,不让于师。
出自《论语·卫灵公》。
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0.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出自《论语·子罕》。
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说明一个人的勇敢如果不是为了维护正义,那就是匹夫之勇,这样的勇敢只是一种违法乱纪的野蛮行为。
11.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出自《论语·宪问》
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能由此获得新的更深刻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了。
13.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政事而又恪守信用,既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按照农时的忙闲去使用民力。
16.席不正,不坐。
出自先秦《论语·乡党》。
席,草席。打坐的草席摆放不正,就不坐。这是孔子关于打坐礼仪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