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这首诗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和董传留别》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作于苏轼从凤翔回到长安时。苏轼在凤翔,董传曾与苏轼相从。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苏轼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怎样赏析
应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诗句中的得意之作,也只因为作者带着自悲的感慨,在人生不得意时,游赤壁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慬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里告一段落,周愉在年轻时已指挥千军万马,官拜都督,而以少胜多取得了阶段性的大胜利,实是服了周愉的才能与气魄,苏轼连想本人也是才华横益怎么就得不到施展呢?(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这是写景,战时状况,以及游赤壁的心情如潮,这里讲(小乔初嫁)更是羡慕周郎又能施展才华,又取了江东美女,把周郎一生带入高潮,反之自己被贬就有了悲观词句,(多情因笑我早生华发)年龄不大而已有白发,(人生如梦,用一樽还酹江月)来自抛自弃,也有了前部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再英雄也成为历史,用酒来打发时光,借酒消愁,若苏轼不被贬心中忧郁,鲜明对比,出现差异悬数太大,灵感特发,才写出这千古绝句。浅谈!!
苏轼经典古诗《题西林壁》怎样赏析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应当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饱满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教育人。但是,诗歌又十分讲究立意和造境,讲究通过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现深刻而明确的思想。因此,好的诗并不排斥议论和说理。宋人多“以议论为诗”,明代的何大复说:“宋诗言理”(《汉魏诗序》),清代的吴乔说:“宋诗主于议论”(《围炉诗话》),在宋代诗歌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味同嚼蜡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议论精辟、充满理趣的佳作。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丰九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粗略的勾画,没有细致具体的描绘,但是却从人们正视、侧看、俯瞰、仰视、遥望、近察中,从人们立足点、观察点的不断变换中,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测。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苏轼向生活的深处开掘,把观感和哲理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内部细察精神实质,又站到事物之上,总观它的全貌,才能给事物以正确的认识。
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的《题西林壁》正形象化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前人指出:“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宋·魏庄之《诗人玉屑》)苏轼登临庐山,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发现,又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发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眼前之景”与“物外之理”两者巧妙融合,写下了这一首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诗篇。
你喜欢苏轼哪些诗词?留言说一说。
↓↓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苏轼宋词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怎样赏析
苏东坡悼念妻子一首词,动人至深,千古无人超越!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户小康之家。他是家中长子,他的父亲苏洵,是年27岁。做了父亲,才开始发奋读书的苏洵,后来名声大噪,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两年后,苏轼的弟弟苏辙出生。少年时候的苏轼和苏辙,聪慧过人,一看就是读书的种子。
苏轼六岁入学,他的启蒙老师是个道士。到了十岁,苏轼已经在文学上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写出《黠鼠赋》那样具有思辨性的文章。十一岁,他已经开始熟读各种经典古籍,准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之路。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轼和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苏门一下子出了两位登科状元,名动京师。
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对苏氏兄弟的文章推崇备至。来自一代宗师欧阳修的点赞,将苏家父子的名声推向极致。文化名流和高官大员纷纷发来函,正当父子三人在京城春风得意之时,老家传来噩耗,苏老夫人病逝,她至死不知两个儿子高中状元的喜讯。
苏轼和苏洵办理了手续,随父亲回家丁忧三年。
没有官场之累,没有应酬往来。三年之中,或许是苏轼一生最为幸福快乐的时光。进京赶考之前,十八岁的苏轼已经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四川青神王家的王弗小姐为妻,妻子比他小三岁。
王弗出身书香门第,大家闺秀,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在最美好的16岁嫁给苏轼,扶持丈夫,堪称贤妻良母的典范。苏轼读书,王弗陪侍左右,终日不去,苏轼也对妻子关怀备至,夫妻两伉俪情深,恩爱有加。
苏轼嫉恶如仇,刚正不阿,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往往不吐不快。王弗经常规劝丈夫,遇事不能太过莽撞直爽。苏东坡交友广泛,每逢丈夫和客人在厅堂中谈论,王弗都会在屏风后仔细倾听,担心苏轼太过心直口快而得罪旁人,或者被小人所利用。
居丧期满,苏门一家迁居京城。苏东坡被委任为凤翔通判,调任外官。离开了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苏轼携妻子前往凤翔。苏轼和长官陈希亮不和,经常闹矛盾,王弗事事规劝丈夫,慧眼看人,她深知老太守对苏轼的为难,其实是对他的磨炼。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在凤翔为官四年后,苏轼调任回朝,一家人再次团聚。可惜天命无常,不久王弗在京城猝然病逝,时年27岁。她和苏东坡的儿子苏迈,当时只有6岁。王弗陪伴了苏轼十一年,她的离去,让苏轼深受打击。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的宦海生涯,已是几经沉浮。苏轼已然四十岁了,锐意改革的王安石升任宰相,由于公开反对新法,苏轼在朝廷之中屡遭排挤。苏轼自请外调,到密州任知州。
有一天晚上,苏轼做了一个梦,妻子王弗走进了他的睡梦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妻子已经走了整整十周年,苏轼细细咀嚼过往那些琴瑟和谐的美好时光,提笔写下了千古第一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读来让人凄然下泪。十一年的恩爱时光,如同倏然而逝的梦境。短短七十个字,道尽苏轼对妻子王弗十年来无穷无尽的思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往昔平常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浓郁的哀伤,衬托出王弗凄婉美丽的形象。
从古至今,悼亡之作成千上万何止?但是苏轼悼念妻子王弗的这首词首推千古第一,无人能够超越。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词,胜过任何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因为承载着人世间最为真挚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文字能够永垂不朽的原因!
更多精彩文人故事,请关注头条号:博书。
怎么赏析苏轼的《望江南·春未老》
题中所问即苏轼39岁时写于密州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此时正是苏轼从杭州调任密州的第二年,方将密州城北的古台修好,其弟苏辙引用《道德经》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一句给此台取了“超然台”的名字。苏轼作此词时正值最易牵动闲愁的暮春时节,登台远望,故乡难回、壮志难酬,一腔无处倾诉的心绪化诸笔端,挥墨成篇。
全词如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春光尚未逝去,暖风轻轻吹过嫩柳,倾斜了枝丫、拂乱了心境。“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想着登上那超然台眺望远方,入目的是护城河中半满半空的春水潋滟,而城中花意犹浓,还没有残红凋敝之象呢。只是这春末的葱茏烟雨啊,凄迷一片,隐匿了千家万户影影绰绰的民舍房屋,使人视线黯淡,看不清楚。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寒食节过去,更怕伤春伤情,酒醉时候还好,最恐酒醒,心底乡愁愈加深重,只得无用地自我叹息、自我安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算了,也别在老友面前思念故土、追怀往事了,姑且点燃一簇新火、烹一壶新采的香茶来尝尝吧,总归作诗也好、醉酒也罢,都得趁着年华尚好才可以啊。按当时北宋的习俗,清明节前两天开始禁止用火,连续三日,三日过后,需要以榆柳的木头来点燃第一堆火,称为“新火”,而清明节前采下的茶叶,则为“新茶”,谷雨前采的“雨前茶”便不能叫“新茶”了。
其实,千百年来伤春悲春的诗人何其多,而苏轼虽满腹牢骚,在他眼中却仍觉“春未老”,这春未老,39岁的自己也一样未老啊。“诗酒趁年华”,多少风雨坎坷都淡然地化在这句话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若无报国之机,超脱自我也未尝不是一种境界,此为“词眼”,此为“超然”,此为苏轼。
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谢邀。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无边夜色里,弯月如钩悬挂在枝叶萧疏的梧桐树上。时间似乎也已静止,万籁俱寂。
茫茫苍穹之下,一个人落寞地走在旷野里,苦闷满胸。偶然间看到了一只翩然而起的鸿雁,寂然盘旋在夜空。只见它忽高忽低,飞来又飞去。
它时而环顾四周,时而频频回首,久久徘徊不定。鸿雁啊鸿雁!良禽择木而栖,究竟有多重的心事使你不肯栖息在高高的枝头,这荒寞的沙滩更是凄凉冷清。
怎样赏析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的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引出两大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然而后人对这两句,分别做出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多情总被无情恼,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后续之作,后补的两句究竟是高屋建瓴还是狗尾续貂,我们带着好奇心,一步一步的来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舞,绿水环绕着村上人家。晚春时节,花红逐渐凋零,而一枚枚小小的青杏已挂上枝头,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花褪残红本该伤感,但是苏轼在这里伤而不悲、愁而不苦,青杏、燕子、绿水意味生机勃勃,苏轼在这里却有着几分豁达之气。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一、品景。上阕写“花”“杏”“燕”“水”“人家”“柳绵”,其中花和柳绵分别用褪残红和少来描写意味是晚春时节,有伤感之意。杏、燕、水、人家则生机勃发,先抒发伤感后回复旷达,芳草则是作者的想象,是旷达之情的一种升华。下阕墙里和墙外,作者在墙外,女子在墙里,秋千和笑声是作者通过声音来描述墙里的景象,女子离开,却不知有行人在墙外,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作者的主观意像,女子并无无情之意。
二、抒情。这是苏轼贬谪后所作,通过景色的描写,反衬了自己失意,但是在失意中,却又着一层豁达,看出苏轼雄心不减,仍渴望之后报效国家,有所作为。
三、悟理。纵然花褪残红,却有初生之青杏,纵然看到日益减少的柳絮,但心中自有一片幽静的芳草地。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为什么要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呢?不如品一杯清茶,整理一下思绪,坐看风轻云淡,且看云卷云舒,苏轼传递的是正能量。
至于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不是我们现在对于失恋之人的宽慰?我看苏轼并没有此意,但是此句有豁达、超脱的感觉,符合摆脱失意爱情的意境,接句是我们对此句的单一认知,符合意境。
至于多情总被无情恼,道是无情却有情。其实前句却改为了总,后句是李商隐的诗“道是无晴却有晴”把晴改为了情,我们的情还是指的是爱情,而苏轼描写的是自己贬谪之后的心情,也是我们对此句的单一认知,不过道是无情却有情,表现了一种现代人的乐观心态,不失为一种恰到的表达。
写的仓促,请网友指正。
怎样赏析苏轼名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原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就在兰溪河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的兰芽幼苗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没有了泥土,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
蕲(音:其)水,就是现在湖北浠水,在今湖北黄冈东面。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发源于箬竹山,溪旁生长着许多兰花,故称: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时节作者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的兰溪雨后景色。
首句介绍清泉寺和兰溪的位置关系, 最主要的是“溪水西流”这样的一反常态的现象,为后文打下伏笔。兰刚发出春芽,芽还很短,一场春雨过后,它们都浸没在溪水中,可见它们是弱小没有多少抵抗能力的,但是它们还是顽强地生活着。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突出了雨后兰溪的周边的洁净和一尘不染,衬托自己的清白无辜。“潇潇暮雨子规啼”,子规鸣叫声让人感觉凄凉,在傍晚的雨中听到子规的叫声,愈发使人刚到凄凉苦楚无比,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下片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抒发,也是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看到河水都能够向西面流去,自己还有什么不可能东山再起,干一番事业呢?展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苏轼名言录
苏轼名言名句
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临大事而不乱。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宋·苏轼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宋·苏轼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宋·苏轼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宋·苏轼
至言不繁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宋·苏轼
夕阳无语燕归愁 ——宋·苏轼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宋·苏轼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宋·苏轼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宋·苏轼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宋·苏轼
君子不重则不威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宋·苏轼
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宋·苏轼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宋·苏轼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宋·苏轼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宋·苏轼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宋·苏轼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宋·苏轼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
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宋·苏轼
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宋·苏轼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苏轼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宋·苏轼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
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宋·苏轼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宋·苏轼
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宋·苏轼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宋·苏轼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宋·苏轼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宋·苏轼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宋·苏轼
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宋·苏轼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宋·苏轼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宋·苏轼
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宋·苏轼
笔所未到气已吞 ——宋·苏轼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宋·苏轼
你怎样评价苏轼
如果要比较全面地评价苏轼,林语堂先生的总结是非常到位的了。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大部分知识分子们发自内心由衷的崇拜,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但是,笔者眼中的苏东坡,还有另一种样子。
他还是一位美食家,一位对生活报以极大热情的老饕。
孟子说,“君子远庖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人都认为,君子不应做这些不入流的“女里女气”的事。还有人觉得,食物不该成为自己关注的东西,他们应该追求更高尚的。
然而,这些观点在苏东坡这都不怎么行得通。
东坡先生是四川眉山人。眉山这地方呢,向来都是川内美食的聚集地。四川人对吃,好像骨子里就有倔,很不愿将就,也很喜欢创造。
而东坡先生,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东坡肉就让先生在美食界名声大噪。
除了大名鼎鼎的东坡肉,还有东坡羹。还留下了“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的这首《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
虽然多次被贬谪,先生依然在贬谪之地寻找美味之物。东坡肉是在被贬黄州发明的。而在惠州期间,多甜食的惠州美食深得其心。而在詹舟,及今天的海南,即使当时那里还是蛮荒之地,东坡先生却在这里发现了好东西——牡蛎。甚至在吃过牡蛎之后,东坡先生觉得自己一个人吃实在是不厚道,于是提笔修书,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老爹在这里发现一个超级美味,你有时间一定要来尝一尝,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千万别让那些大臣们知道了。这样的东坡哪还像位大文豪,分明就是位真吃货。而先生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吃货,在常州时,先生就吃河豚吃到轻微中毒,却还说为了这样的人间美味,就是中毒身亡也不可惜。还写下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一佳作。
先生是位乐天派,才不会食之无味。先生更是位美食家,才发现了身边这些令人回味的美好。苏轼向来别具一格,不仅是诗词,更是这人本身。
如何赏析苏轼的《记游松风亭》
苏轼的《记游松风亭》,是一篇充满哲理的小品文,全文如下: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人生的风风雨雨,迫使他不断地思考人生的问题,寻找安身立命的道理,所以,在他的诗词文中,处处透露出人生的哲思。
苏轼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再一次被贬,这一次贬得比黄州更远,贬到了广东惠州,有一天,他偶然出游松风亭,走到半路就累了,这一累,却让他顿悟到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文中写到,苏轼他曾经寄居在惠州的嘉祐寺,一天,他信步走到松风亭的下面。走着走着,便感到腿脚疲乏,于是便想到松风亭休息,但抬头一看,松风亭还在那山顶高处。
此时,苏轼心想,要怎样才能到松风亭那里休息呢?想了一会,忽然顿悟,这里又有什么不可以休息的呢?
这样一想,苏轼整个人都轻松了起来,他还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来形容这种状态,他觉得他就像挂在鱼钩上的鱼,忽然挣脱了鱼钩。
苏轼还将自己悟到的这个哲理放在了人生最艰难的处境中考验,他说,即使是上阵杀敌之时,耳边战鼓声声,此时前进就会被敌人杀死,后退就会被军法处死,面对这样的必死困境,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苏轼的“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其实就是世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人生很多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太执著于外在的目标。我们总是想,等我有房了,生活就舒服了,等我有车了,生活就安逸了,我们总是幻想,等我们达到了一个目标,人生从此就无忧虑了。
事实是,即使我们实现某个目标,人生依然充满烦恼,充满痛苦,把目标放在远处,人生总是不如意的。
诚然,人生需要执著的毅力不断鞭策自己前行,但执著固然使人进步,固执却只会使人痛苦。
当我们明白人生随处可歇,那么我们在不断前行的人生中,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执念,也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呢?
答者:谢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