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曾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做学问得有一颗朴素的、无功利的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能真正做到“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又有几人呢?读书,其实本是一件雅事,清茶小茗,掩卷而乐,生活中自有一番诗意。细想,一盏灯,一壶酒,手捧一本书,寂寞亦是这样令人心动。一个心浮气躁、不甘寂寞的人是无法体会到书魂的,唯有摒弃浮躁,不求闻达,以静穆对喧嚣,方能心无旁骛,求知问学。“躁”之一字,原本就应该通过“磨”的方法去消除,然而大多数人以躁除躁却不自知,在拥挤的大浪潮中,不肯减速、不肯停下步伐、更不肯转身回头。心若不动,风又奈何,面对钢筋铁骨的市井,亦可坚守自己学术的“围城”,不被浮躁所惑,不为名利所染,守护心中的那一方净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克服浮躁之心,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如池水般清澈;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书不在于“读”而在于“取”,我们需要通过不断读书从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沉下心境去读书,去沉淀,才会有积累,有了积累,距离新的领悟也就不远了。就如杨绛所说的“读书就好像去别人家串门,经常可以看到各种老朋友新朋友。”读书之旅,要耐得住寂寞,不可急功近利。“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处起涟漪。”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浅尝辄止往往只能学到皮毛,唯有精益求精才能领悟真谛。苏轼说“非人磨墨墨磨人”,诚哉斯言,古今同理。读书不是空坐的臆想,亦不是虚妄的游戏。后积方可薄发,亲历才可了悟,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才能胸有千言,达到真正的境界。
我算是一个比较爱看书的人,无论散文、诗词,还是小说,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我感兴趣的,不是被强迫必须去看的,我都会一字不漏细细品读,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就会用本子记下来,有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甚至会痛哭流涕,感觉自己身临其境,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别样的享受,旁人是无法体会到的。我身边不乏喜好读书的人,甚至可以说是痴迷于此,高三期间大家普遍都在日日夜夜的刷题,他便日日夜夜的看书,每天都可以看见他捧着不同的书,老师为此还和他谈话要他以学业为重,因为这就是中国式的教育,高考太过现实,要的只是成绩,但他不以为然,依旧看自己的书,沉迷于属于他的世界,我们对他心生佩服的同时却也没有勇气这样做。我想,这也许就是真正的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