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的那些困惑

国家政策2019-07-29 11:18:46李天扬老师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40年前,安徽小岗杨村的几位农民,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把村里的土地进行了划分,从此,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改革开放的效果如何,不用解释,对农民来说,分地前后一对比,就明白了,分地前,家里的吃喝靠村里分配,平时农民和城里的工人一样,早上上工,晚上回来,一年到头,小麦分2袋,其于都是玉米面与红薯片,由于细粮短缺,所以,一家人的日子,若不是赶上逢年过节,谁家有天天吃白面馍的勇气?

分地后,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那时候,为了一年的吃喝,地里的庄稼,在农民眼里,真的是比家里的娃们还要主贵,一天到头,除了吃饭睡觉呆在家里,乡下的农民几乎一整天都泡在自己家那块责任田里,要么喷药,要么施肥,就算是实在没有特别的事儿做,哪怕是在田里多逮几条害虫,或是多看两眼自家的庄稼,那农民的心里头,都是舒坦的,所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到丰收的那天,打下来的粮食堆满仓,除去交公粮,剩余部分,照样能每家囤上2屯,这样的收获,哪里会没有白面馒头吃?

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看问题的方式也很简单,就一个白面馒头的正反两面,有没有吃的,够不够吃,一个简单的对比,全国人都明白了当初国家要改革开放的真正用意。

改革开放十年间,农村人的生活有了大的改变,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古人的总结很有道理,经历了近十年的农村改革,乡下人手里总算有了些积蓄,在八十年代末,农村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房“运动”。那时候,也许是手中有钱的按捺不住,也许是互相攀比之风兴起,当时的乡下,所谓的流行房型“大出厦”,几乎成了家家户户闻风而动的追赶趋势。这样的房子,对我的印象最深,由于当时的我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县城的那个大门,所以,对当时家家户户平地而起的大出厦房,我的理解就是和白居易诗句里描写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一模一样。因此,在我的意识里,当时的乡下,有饭吃,有房住,这已经是欣欣向荣的一派景象了。

然而,随着十几年的乡下土地过分耕作,加上为了推进土地转化率的效率,每年投放在土地里的化肥与农药的成分,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土壤成分的合理分配结构,这样一来,土地板结,害虫无法有效控制的现象开始出现,这种现象最初并没有受到当时农民的高度重视,导致后续几年间,农作物的收成陆续受到影响,最严重的时候,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于是,曾经带给农民富足生活的土地突然间失去了它应有的光环,土地在农民的眼里一下子变得不值钱起来。

上一页1/4尾页下一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